薛红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充分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划时代意义,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政治建设和发展的政治视角,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深远意义。同历史上其他重大的社会变革一样,新中国成立并非一个孤立的时间点,而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巨变期:既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坚实基础和深厚背景,又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社会巨变的新中国建国时期和动态过程——即从“五一口号”发布(即194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一节的23个口号)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初祖国大陆全面解放,这一过程由“五一口号”、三大战役、新政协召开、开国大典、新政权巩固和人民民主制度建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有机联系所构成。由此,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实现政治民主历史进程中具有多层面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开动了民主建国的新范式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过程,政治变迁、政权更迭、国家兴替持续不断,绝对多数都是完全通过武力手段来实现的,正所谓成王败寇、赢者通吃、政权独揽,这几乎成为一条亘古难变的铁律。然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民主而奋斗的新型政党,就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即将取得全国政权之际,却并没有独断乾坤,而是号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贤达一起共商国是,协商建国。时至1948年上半年,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已基本分出胜负:随着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继续发动攻势并相继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的统治已是强弩之末。由此,建立新中国已经迅速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成为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由此,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对外公布自己的政治主张、提出建国新蓝图。1948年4月30日,为动员全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社会各阶层人民共同协商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发布了著名的“五一口号”。在“五一口号”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人民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和积极变化,促使更多的民主党派人士站到了坚决反对美蒋反动派、同共产党携手奋斗的立场上来,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要求尽快成立全国性政权。“五一口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发表宣言、通电和谈话,接受邀请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由此,形成了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行动纲领——即“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可以说,以“五一口号”为开端,开启了新中国的建国进程,不仅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而且在人类发展史上首次开启了多方协商、民主建国的新样态,成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新范式。
二、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政治协商的新制度
回顾人类政治发展史,权力纷争、政治对立、政党争斗、甚至诉诸武力,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和基本趋势。然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广阔胸怀的新型政党,就在它军事上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没有关闭政治对话和协商的大门,而是通过发布“五一口号”来开启新政协的召开,联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参与、协商建国,倡导“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在协商建国的过程中,筹备建国的会议名称定为政治协商会议,开会地点最初拟定在哈尔滨,时间拟定为当年秋季。一年后,因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并代行尚未成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召开新政协,并非权宜之计,它不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好了政治上、法律上的准备,而且成为一种新型政治制度建设的伟大开端,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新制度。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是党领导人民基于长期革命实践的伟大制度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内涵——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政治协商的新制度,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进程和人类政治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可以说,新中国的建立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首次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新思路、新制度、新实践。今天,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推进这一制度的伟大实践和不断完善。
三、新中国成立,开辟了协商民主的新道路
新中国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而且预示着一种崭新的民主形式和民主道路的诞生——即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新道路由此开端,揭开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篇章。到上世纪40年代后期,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争取民主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空前高涨,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内,发展人民民主更是深入人心。由此,共产党致力于建立的新政府,是一个民主联合政府,民主是凝聚人心力量的伟大旗帜。实现人民民主,原本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党赢得人心、取得革命胜利和国家政权的力量之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党所倡导的民主理念、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旧民主的人民民主,在形式上也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票决民主、又能体现民主内涵实质的协商民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突出表现在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提升决策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提高民主质量。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蕴含的协商民主新理念和新实践,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发展的崭新历史,开辟了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道路、新空间和新境界。
四、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终结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对人民的压迫,使中国人民获得了空前的自由解放。人民民主的充分实现及其保障,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新实践,也离不开多种民主形式、渠道、载体的建立和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人民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不懈探索和奋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建立,进而成为实现人民民主的国家根本制度。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协商民主,那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主要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选举民主。两种基本的民主制度、渠道和载体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共同构建起新中国实现和保障人民民主最基本的政治构架,加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民主途径的探索,形成了多种民主制度、途径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和相得益彰,更好更充分地实现和保证了人民民主。由此,新中国成立不仅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新道路,而且在根本上超越了古今以往剥削阶级的专制统治,建立起真正意义上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迈入人民民主的新时代。
综上,历史是一面照亮现实道路、启迪未来发展的“镜子”。我们追忆、思考和研究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政治意义,最具有价值的启示是什么?就是它为我们今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充分依据、历史资源和思想自信。深刻思考和总结新中国建立的政治意义,就是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既缅怀和传承历史,又立足和聚焦现实,进而推动和开创未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政治素质和参与精神,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把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好、发展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凝聚共识、智慧和力量!
(作者:市政协委员、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特征